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映山红
编辑/娜娜
2025年9月,阿里系以淘宝闪购与饿了么联合操盘的形式,正式重启餐饮团购业务,在上海、深圳等三城核心商圈试点上线,并借十一黄金周契机向全国一二线城市扩张。
这一动作并非偶然,而是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蛰伏十年后的战略突围,更是对美团主导的团购格局发起的系统性挑战。在这场新的行业博弈中,阿里的入局逻辑与美团的应对困境共同勾勒出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新走向。
一、阿里入局:流量协同与战略补课的双重驱动
阿里此次重兵布局团购赛道,本质上是对自身生态资源的深度激活,更是对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战略补课,其背后蕴含着清晰的商业逻辑与现实动因。
1、流量生态的破局需求:盘活沉睡的本地入口价值
阿里体系内沉淀着三座流量富矿——淘宝、支付宝、高德,三者月活跃用户分别突破10亿、9亿、8亿,构成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超级入口。但长期以来,这些流量的本地生活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团购业务成为串联三大入口的关键纽带。通过在高德植入“搜索-比价-团购-导航-核销”的闭环服务,可将导航场景中的即时消费需求直接转化;借助支付宝的支付触点推送团购优惠,实现“支付-消费”的场景延伸;依托淘宝的电商用户基数,通过“购物+餐饮”的交叉推荐激活潜在需求。这种多端口协同形成的流量矩阵,使阿里得以构建差异化的获客路径,仅高德一家理论上就能覆盖美团80%以上的用户群体。
2、本地生活的战略补课:扭转十年陪跑局面
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的探索可追溯至2013年的“淘点点”,但因缺乏自建配送体系黯然退场;2015年重启的“口碑网”又因内部资源摇摆不定,始终未能突破美团的封锁。十年间,美团已在餐饮团购市场建立起约60%的份额优势,而阿里系的高德仅占10%左右,这种差距倒逼阿里进行战略重构。
此次入局实现了三个维度的升级:在组织层面,组建专项团队整合淘宝闪购、饿了么、高德等多方资源,结束了过往“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在供给层面,依托饿了么积累的数百万家餐饮商户资源,首批引入奈雪的茶、尊宝披萨等连锁品牌及巡湘记等本地商户,形成覆盖高频消费品类的供给矩阵;在模式层面,打通“到店团购+即时配送”的双重服务,实现从“到店消费”到“配送到家”的场景延伸,弥补了传统团购模式的体验短板。
3、市场增长的红利吸引:抢占千亿级增量市场
餐饮团购赛道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动能,这一市场不仅体量可观,更呈现出结构性机会。对于寻求新增长曲线的阿里而言,团购业务是必争之地。
从业务协同看,团购可与饿了么的外卖业务形成互补,共同提升餐饮商户的数字化渗透率;从盈利逻辑看,团购业务的佣金率虽低于外卖,但通过关联销售、广告推广等增值服务可开辟新的收入来源;从生态价值看,团购带来的线下消费数据能完善用户画像,反哺淘宝的电商推荐与支付宝的金融服务。
4、即时零售的战略延伸:构建“实物+服务”消费闭环
随着淘宝闪购将业务重心转向即时零售,阿里已具备“1小时达”的履约能力,而团购业务成为其从“送商品”到“送服务”的自然延伸。此次上线的团购品类聚焦饮品、中式正餐等高频消费场景,与淘宝闪购的生鲜、日用商品形成互补,构建起“实物零售+生活服务”的即时消费生态。这种延伸既符合行业趋势,也能发挥阿里的核心优势。
阿里通过“淘宝闪购供给+饿了么履约+三端引流”的模式,可将即时配送能力复用至团购业务,实现“到店核销”与“配送到家”的双向覆盖,这种灵活性是美团当前模式难以比拟的。
二、美团承压:三重挑战下的护城河考验
阿里的入局恰逢美团面临抖音冲击的关键期,这场“前后夹击”使美团的市场地位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流量入口到商家供给,从用户心智到盈利模型,美团的护城河正经受多维度考验。
1、流量围剿:多端口冲击单一矩阵
美团长期依赖“美团APP+大众点评”的双轮驱动模式,虽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但面临着流量来源单一的隐忧。而阿里一次性开放淘宝、支付宝、高德三大入口,形成“搜索场景(高德)+支付场景(支付宝)+购物场景(淘宝)”的全维度流量覆盖,这种立体式引流能力对美团构成直接冲击。
具体来看,高德的LBS优势可精准捕捉用户的线下消费意图,其8亿月活用户中,有超过60%会在导航时查询餐饮信息,这部分需求此前大量流向美团,如今通过高德直接转化为阿里团购订单;支付宝的支付完成页推荐则能实现“消费后种草”,利用支付数据精准匹配团购需求;淘宝的“购物+餐饮”关联推荐可激活电商用户的线下消费潜力,仅88VIP会员就近5000万,这部分高净值用户的转化率是普通用户的3倍以上。
面对这种冲击,美团的流量获取成本已显现上升压力。更严峻的是,阿里计划将88VIP会员权益与团购业务打通,通过“电商折扣+餐饮优惠”的叠加效应提升用户粘性,这可能进一步分流美团的核心付费用户群体。
2、供给争夺:商家资源的重新洗牌
美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覆盖480万家商户的供给体系,其中连锁餐饮品牌的渗透率超过70%。但阿里的入局正在打破这种供给垄断,其凭借生态资源优势,从连锁品牌与本地商户两个维度发起冲击。
对于奈雪的茶、尊宝披萨等全国连锁品牌,阿里的吸引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多端口曝光带来的增量客流,淘宝的亿级用户可直接转化为品牌的潜在消费者;二是数字化服务的深度整合,通过淘宝的用户数据帮助品牌实现精准营销;三是佣金政策的灵活性,有消息称阿里初期将餐饮类目的佣金率设定在8%-10%,低于美团的12%-15%。首批上线的品牌中,奈雪的茶通过淘宝闪购渠道实现的销售额已占其线上营收的15%,印证了阿里的供给整合能力。
对于巡湘记、徐记海鲜等本地商户,阿里则主打“轻量化入驻+流量扶持”策略。依托高德的本地商户数据库,阿里可为中小商户提供免费的店铺装修、核销系统等基础服务,同时通过支付宝的“附近推荐”功能提升曝光度。这种打法直击美团的痛点——美团对中小商户的抽佣比例近年来持续上升,部分城市的到店餐饮佣金已达20%,引发不少商户的不满。
供给端的松动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据行业测算,若阿里能拿下20%的连锁品牌与30%的本地商户,将直接导致美团的供给覆盖率下降15个百分点,而供给丰富度的下降,将直接导致用户流失率将上升。美团已明显感受到这种压力。
3、模式博弈:履约与会员的双重考验
美团在团购领域的护城河不仅在于流量与供给,更在于其经过十年打磨的履约体系与会员生态。但阿里通过整合饿了么与88VIP资源,正在这两个核心领域发起挑战。
在履约层面,美团依托百万骑手团队构建了“到店核销+即时配送”的混合能力,其团购订单的核销率稳定在85%以上。阿里则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对于到店核销场景,借助高德的导航功能提升到店率,计划将核销率提升至80%;对于即时配送场景,复用饿了么的配送网络,在核心城市实现30分钟达,覆盖范围已达到美团的70%。更关键的是,阿里将团购与淘宝闪购的“小时达”业务打通,用户可在团购餐饮的同时购买生鲜、酒水等配套商品,形成“一站式消费”体验,这种场景融合能力是美团目前缺乏的。
在会员层面,美团神会员通过“大额红包+品类折扣”的模式积累了超过6000万用户,会员消费占比达到35%。阿里则以88VIP为核心构建竞争优势:目前88VIP会员数已近5000万,且用户年均消费额是普通用户的5倍;阿里计划将团购权益纳入88VIP体系,包括“团购专享折扣”“积分抵现”“免预约核销”等,形成“电商+生活”的权益闭环。这种权益叠加效应可能对美团神会员形成分流,尤其是对同时使用淘宝与美团的交叉用户,88VIP的综合价值更具吸引力。
三、格局重塑:行业竞争的长期演化逻辑
阿里的入局并非简单的“重复竞争”,而是将电商基因、支付生态与本地服务深度融合,这可能推动团购赛道进入“生态竞争”的新阶段,而美团的应对将决定未来市场格局的走向。
从短期看,价格战与补贴战将不可避免。阿里为实现冷启动,可能在试点城市推出“团购满减”“新人红包”等补贴措施,预计单用户补贴成本在50-80元;美团为守住市场份额,大概率会跟进补贴,这将导致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下降。2024年抖音与美团的补贴战已使行业佣金率下降2个百分点,阿里的加入可能使这一趋势加剧。
从中期看,竞争将聚焦于“生态协同能力”。阿里的优势在于多业务联动,团购可与电商、支付、导航形成协同效应;美团的优势在于“本地生活闭环”,团购与外卖、酒旅、到综业务深度绑定。胜负的关键在于谁能更好地实现“流量-供给-履约”的高效匹配。阿里需要解决高德流量转化效率低、各端口数据不通等问题;美团则需要应对供给分流、用户流失等挑战,同时加快与闪购、买药等新业务的协同。
从长期看,行业将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美团凭借先发优势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市场份额可能从六成下降至五成左右;阿里通过生态协同有望快速崛起,占据三成的市场份额;抖音则依托短视频流量优势,在年轻用户与下沉市场保持竞争力,份额稳定在两成左右。这种格局对商家与用户均有利:商家可获得更多流量选择,降低对单一平台的依赖;用户则能享受更丰富的供给与更优惠的价格。
写在最后
阿里入局餐饮团购赛道,是其激活内部流量价值、完善本地生活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从“单点竞争”进入“生态博弈”的重要标志。对于美团而言,这场挑战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若能守住供给优势、优化会员生态,有望巩固领先地位;若应对失当,则可能失去十年积累的市场主导权。
无论最终格局如何演变,这场竞争都将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发展。商家将获得更多元的数字化工具,用户将享受更便捷的消费体验,而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也将进一步提升。在这场生态与资本的较量中,真正的赢家终将是那些能创造核心价值的平台。